幻震记

 我向来不怵地震,这本就是天灾,是不可抗力.既然是不可抗力,那就自然不会有带来恐惧的理由了.

 5月12日地震刚结束,人们聚集在宿舍楼下久久不愿散去.不一会儿我实在烦躁,便索性回宿舍去上网.新华网、新浪网上关于地震发生的快讯也就是这个时候发布的.后来楼管上来挨个宿舍的赶人,我们才又下了楼.谁知当天晚上已经开始有同学露宿操场了.我们虽然对余震有所警惕,但依然坐在电脑前浏览着各方面的信息、一边等着夜幕来临.快到12点时,睿哥和清哥勉强回到了宿舍,此时我已经处于轻度睡眠中了.

 大概凌晨四点左右,只听远处传来一股万马奔腾般的声响,接着听到楼道里哀嚎般的叫喊声.直觉告诉我,余震来了.等我下了床,床铺靠近门边的睿清二哥已不见了踪影,阳台前已是人头攒动了.我原本想下去逛逛,又担心自己早上头痛,徘徊了几分钟便复又上了床.后来我了解到,当时很多同学是慌乱中着平时睡觉时的衣物冲下楼的,大部队基本上是游荡到早上5点多钟才水眼惺忪地回到宿舍,又是倒头就睡.

 第二天一早的课去了十个人,就连讲软工的印度阿三也时不时盯两下窗外观察有什么风吹草动.后来的体育课也被取消,被告知是预留体力准备晚上的防震…顿时对老师敬由心生.

 自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操场露宿的大军之中,这在几天后的”官方通告”中达到了高潮.具体情况大概是这样,起初是传言省电视台发布了半夜可能发生余震的公告,当然我们这里并没有电视,具体情况是没什么人知道的.但随后10086也发来了类似的消息,这就使得余震的可能性变得愈加权威起来,校方也不再力劝大家回到宿舍,而是表示了模棱两可的态度.

 既然说是余震要来,那么自然提前跑是上策.我们就顺人流来到操场,也包括一些被各院系辅导员劝离宿舍的同学.后来操场人实在多,有经验的早已铺好被褥把自己裹在里面,其中不乏一些男女.我便和同学到隔壁的西外去逛,那里基本上也是混乱不堪,晚12点多,我们回到学校,舍友们已经建起一副牌摊.我从不会”斗地主”,在篮球场边坐了2个多小时,感到困意渐浓,便拉着波哥回到宿舍睡.整个晚上依旧是X都没有.

 或许是经历了多次这样的情况,大家逐渐搬回到宿舍,操场过夜的人数也急剧下降.然而更奇特的事情就发生了.

 28日开始所谓的”大地震”传言再次兴起,好像千年帝都西安随时都会灰飞烟灭.对于这样类似的传言,同学们心里还是已经有了一定的免疫力了,但随后发生的事,却又令人大跌眼镜.29日凌晨大概3点多的时候,突然”听远处传来一股万马奔腾般的声响,接着听到楼道里哀嚎般的叫喊声…“没错,形势和若干天前的相似的时间里所发生的几乎一模一样,我的直觉同样告诉我发生了余震,不过这次大家都没跑,而是顺势躲在桌子下面,对面楼上已是灯火通明了.

 我问道:“又震了?”清哥激动地说:”大震啊!这可比上次的吓人多了!”“……”

 后来可能觉得蹲在桌子下面无聊地荒,几个人依次起来上床继续睡,外界的吵杂声也就慢慢消去了.

 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重温”下昨晚的”余震”,搜遍了大大小小的网站,居然没见到某人口中的大震.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那个时间里根本没有任何3级以上的余震记录!我第一时间的反应是”西大集体幻震”了.后来听到清哥在电话中苦口婆心地试图说服他老婆昨晚确实发生了大震,我也就更加坚定了关于”幻震”的看法.后来去上汇编,睿哥在床上迷糊地说帮忙请下假,理由是在地震中受了伤…

 下午回来又发现余震传言,索性不管,终于给《西大两年》结了尾.

Comments

版权声明

为了保护版权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规定,hanyi.name发表如下版权声明:

一、hanyi.name是该网站上所有文章内容的著作权人(已注明转载来源和作者的除外);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个人或者组织不得抄袭、转载、摘编、修改本网站内容;如有转载需要,请按惯例附转载来源,并在文章评论中发表引用通告;本网站与他人另有协议或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本网站对网民发表的评论著作权归属不负事先审查义务;评论人应当在确信自己没有侵害他人著作权的前提之下,在本网站发表评论,否则应当自行承担有关法律责任.

三、本网站反对任何形式的侵害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倡所有网民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四、著作权人发现本网站载有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内容或作品,要求本网站提供侵权人注册资料或删除所谓侵权内容,必须向本网站提供下列6项材料,否则本网站视其著作权权属抗议无效:

1.本人的身份证明文件; 2.著作权权属证明; 3.侵害著作权作品在本网站的所在位置; 4.著作权人的必要的真实的联系方法; 5.对于自身提供的上述资料的真实性的书面保证; 6.法律明文要求的其他资料;

近日发现本网站部分文章被网友转载另作他用,本站对非盈利性的传播是欢迎的,但请在转载文章显著位置注明出处以及相关作者!本站拒绝任何商业性质的转载行为!

Comments

第八天评论

 今天是08年5月20日—5.12汶川地震后的第8天,救援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虚虚实实的余震预报也仍不绝于耳,面对灾区的善后工作已经在逐渐铺展开来。

 我喜欢写较长的文章,且经常留草稿去干别的事情,因此本文的发稿时间可能稍晚几小时。

 建立在历史相似的基础上,我们先来看一则32年前的数据: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河北省唐山市发生里氏7.8级地震灾害。据灾后统计数据,地震共造成242679人遇难,受伤164851人。灾难致使15886户家庭解体,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061人肢体残废,遗留下孤寡老人3675位,孤儿4204人。这些孩子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出生不过百天……从那时起,一个规模宏大、历时漫长、牵动着亿万颗心的救助孤儿的慈善工程开始了……

 重大地震灾害后,一般会出现大量的“三孤”,即孤儿、孤老以及孤残者。一般情况下,一个成熟的社会体制,对“三孤”的妥善安置都有其相应的处理规程。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人们一般都认为公共体制下的“东西”是绝对比不上自己的“东西”的;受儒家“仁义”思想熏陶2000年的国人,潜意识里仍有一颗“仁爱”之心,这是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俗都很难改变;将这些综合至一点,国人面对“三孤”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恻隐之心”就几乎是一个历史不断的重绎了。

 撰写此文的时候,我无意中在凤凰网上找到这样一张页面:

http://cmt.ifeng.com/viewcmts.do?chId=3409&docId=547749&docName=%E3%80%8A%E4%B8%AD%E5%9B%BD%E5%85%AC%E6%B0%91%E6%94%B6%E5%85%BB%E5%AD%90%E5%A5%B3%E7%99%BB%E8%AE%B0%E5%8A%9E%E6%B3%95%E3%80%8B&docUrl=http%3A%2F%2Fnews.ifeng.com%2Fspecial%2F0512earthquake%2F200805%2F0518_3409_547749.shtml&orderType=1&fromComtPage=true&isGet=true

 粗略一算,从5月18日晚19点开始至此时的不到2天的时间里,竟已有超过6000户家庭发布了收养地震孤儿的意向,且回帖格式惊人的一致。如果这些足以令人感动,那么无疑将成为若干天来屡屡感动中国的经典一幕。19号全国哀悼日这天,我国各地民众通过集会等形式对地震遇难者致以深切的哀悼,值得一提的是,2300多万在校大学生们通过集会、烛火寄托了自己的一片哀思。

 然而,我同样看到了一些情景。无论是集会广场,还是校园阔地,人们手持国旗、高喊口号……似乎又向人展示出一些激情与亢奋。在历次重大灾难中,年轻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向来被主流舆论所接受,人们会认为有些年轻人是因为“涉世不深”的缘故,例如在看待“三孤”的问题上,如果你不曾“为人父母”,恐怕就是觉悟再高,也很难体会到拯救一个弱小生命的伟大意义。 我们看似容易感动,实在是对感动的理解不深所致,那么就会导致即使当我们遇到与事件相似的境遇时,我们依然无法吸取曾经感动的“养分”。

 但是,我们可以允许一些行为的“出格”,却不能忽视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它就是全国哀悼日。

 关于全国哀悼日,年轻一代恐怕没什么大的印象。1997年2月邓小平逝世,国务院曾通知全国哀悼,并停止一切公共娱乐活动。前一次的全国哀悼日,就要上溯至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了。当然,如果仅算降半旗致哀,则历史上的数位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包括1999年5月的我驻前南大使馆被炸事件等都享有此待遇。如此大概一算,真正意义上的法定全国哀悼日除5.19-5.20以外恐怕只有2次,而且这2次中似乎都不包含拉响防空警报的内容,可谓空前的举国哀悼了。如此一来可能有的人会取笑钻牛角尖,但无论怎么看来,今次的举国哀悼都是一次开各项之先河的里程碑。

 首先,这是首次国家面临重大灾难后的哀悼日。相对32年前的唐山地震、10年前的抗洪救灾,此次哀悼历史上绝无仅有。当然,这和过去体制下政府不透明的工作制度有很大关系—近年来屡屡宣传政务公开,终于在这次灾难性事件中由国家的最高政府机关得以较为彻底的实施,这是先例一;贪腐问题一向为现阶段我国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了,在历史上,国家政府机关的收支、包括官员的财产登记都很不透明,这也是导致贪腐加剧的因素之一。在此次事件中,由于社会募捐活动规模空前,多数网民希望募款机构能完全公开善款的具体操作流程,目前已有很多慈善机构采纳了此项建议,如果有政府最高的社会慈善机构带头公开资金流向的话,将又会是一项先例;改革开放以来,领导机关始终在加强执政能力的建设,中共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但真正做到执政为民、人性化的执政,我们还走了一段十分漫长的路,这次灾难性事件的发生也促成了国家最高意志的一次真正全国范围的、影响最深远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先例。进步是当需肯定。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尽管国家最高的意志机关给全国展示了一个仿效的范例,但也不能说明各地方政府也会有所进步,这才是政治体制改革难点的真正所在。不过,这次事件的发生,留给历史的可能将不仅仅是沉痛的悼念,我们都希望它也能同时散发出一道进步的曙光来。

Comments

谈谈图灵奖

  二月四日,ACM宣布2007年计算机界最高荣誉奖–图灵奖,评选揭晓。来自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MU)计算机系的Edmund M. Clarke, 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计算机系的E. Allen Emerson,和来自法国University of Grenoble的Joseph Sifakis共同获得此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在ACM的官方网站上,对上述三位杰出科学家的学术贡献评价如下:

 “For his role in developing Model-Checking into a highly effective verification technology, widely adopted in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industries. ”

 A.M.Turing图灵奖是由位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国际计算机协会ACM(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于1966年创立的。Turing图灵一词是为了纪念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计算机科学的先驱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而命名。根据ACM提供的标准,获奖者的贡献必须是在计算机领域具有持久而重大的技术先进性的。因而大多数获奖者是计算机科学家。该奖项目前由美国英特尔公司提供赞助,每位获奖者将被授予10万美元奖金。

 我曾对图灵奖奉若神明。若干年前,还幻想着能够有朝一日,在A.M.Turing的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直到最近几年,在对计算机科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之后,我发现,相对于理论开拓者来说,实践家才是软件这个产业更为需要的人才。这也就是为何我选择了软件工程的原因吧。

 是否选择实践的道路就自动放弃了问鼎科学巅峰的机会,这恐怕在很多学科上还有待验证。但对图灵奖来说,答案似乎是肯定的。通过对历任获奖者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多数获奖者们拥有物理或数学方面的背景,而这些恰是他们最初的研究方向。简单地说,当前专门针对计算机科学进行的教育几乎不可能造就出一个图灵奖得主。亦或者是,目前的计算机科学尚未或永不可能完全发展成一门独立、完整的科学,我们仍需要众多的数学、物理学家的帮助来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

 令人兴奋的是,计算机科学最强大的魅力恰好正是它无与伦比的实践性能。如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计算机实践的本身已经发展成了一门近似完整的学科,并且发挥着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效益。我们应当有理由相信,图灵奖最终将敞开视野,成为计算机学科领域共同的力量之源。

Comments

It’s in the Rain!

[ti:It’s in the Rain] [ar:enya] [al:] [by:] [00:21.15]Every time, the rain comes down [00:28.61]Close my eyes and listen [00:33.52]I can hear the lonesome sound [00:42.08]All the sky, as it cries [00:49.61]Listen to the rain! [00:59.27]Here it comes again! [01:04.19]Hear it in the rain! [01:12.19]Feel the touch of tears that fall [01:20.39]They won’t fall forever [01:26.13]In the way, the day will flow [01:34.51]All things come, all things gone [01:42.36]Listen to the rain! [01:51.79]Here it comes again! [01:58.89]Hear it in the rain! [02:06.31]Late at night, I drift away [02:13.18]I can hear you calling [02:18.57]And my name is in the rain [02:27.02]Leaves on trees, whispering [02:34.37]Deep blue seas, mystery [03:11.46]Even when this moment ends [03:17.75]Can’t let go this feeling [03:22.73]Every day will come again in the sound falling down [03:40.27]Off the sky, as it cries [03:46.74]Hear my name in the rain

Comments

Facebook的前世今生

 提到facebook,可能有些同学还感到陌生。但如果提起目前中国高校圈正风靡的“校内网”,或许你就会恍然大悟。尽管现在愈看来,facebook越像是“校内网”祖师爷爷级别的网站,虽然两家的开办时间相距并不是太大罢了。

 SNS即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社交网络服务,这是目前日益流行的一种互动交友网站。起初的SNS是综合性的,它向不分级别的用户提供聊天、邮件、影音、个人档案、个人blog或者是群组讨论等等。随着SNS业务的发展,随即出现了专业人员的SNS、商务SNS甚至是婚恋交友型的SNS网站,在今天,全球大型的社区服务网站几乎都有几十到上千万人的规模,且其盈利情况尚十分可观。SNS区别于传统的BBS,关键在于其给每个用户提供了可自由发展的空间,这在提倡积极展现自己的今天就变得很符合时尚的潮流。近年来,SNS的后起之秀、校园SNS网站逐渐风靡世界,几乎席卷了世界上每一所大学。分析人士指出,校园SNS网站的成功主要是拉近了当代大学生间的距离,用户基本上都在上传海量的照片和视频,这对向往自由开放的年轻一代是极具吸引力和诱惑力的。

 2004年2月4日,哈佛大学心理学学生Mark Zuckerberg创建了facebook。facebook中文译作“花名册”,Zuckerberg在起初获取了哈佛所有学生的信息数据,并将其公布在facebook内。此举吸引了众多学生,据统计在当月月底,超过半数的哈佛学生均注册了facebook的帐号。后来网站不断增加学校数量,先是覆盖了所有的常春藤学校,继而在2005年facebook宣布邮箱后缀为.edu、.ac.uk等能证明大学生身份的用户均能注册facebook,2006年9月11日,facebook宣布任何有效的电子邮件地址和年龄均可接受注册,所能加入的网络也不仅只局限于大学,而是包括了高中、公司或地区等类别。2007年7月的统计数据显示,facebook的活跃用户达到了三千四百万,所覆盖学校的超过85%的学生都拥有facebook的帐号。有调查指出facebook已成为全美大学生认为最流行的事,并仅次于ipod排名第二,和啤酒与性并列。

 对于facebook的成功,或许我们能分析出很多结论。例如网站几个主要创办人超前的洞察能力、过人的经济头脑(这从网站开办一年后即获得Accel Partners一千两百七十万美元VC的事情上就能看出来),以及开发人员不懈的创新精神,目前绝大多数的facebook功能是在使用中、由用户自己提出并很快实现了的,这一举动四年来从未间断过。站在技术支持的角度上来说,我认为facebook能在短短时间内流行,并且目前估值已超过一百五十亿美元,以至于微软在去年10月以2.4亿美元参股facebook1.6%股份,关键的原因在于其似乎无穷的创造力。

 Facebook的一个技术构架工程师Steven Grimm在个人blog中写道:      

几乎我们所有的服务器都运行开源软件。我们的Web服务器是Linux,Apache和PHP。我们数据库是MySQL。我们使用memchached来保证网站的快速反应。一些后台应用Python、Perl和Java,以及一些gcc和Boost。程序员用 Subversion和git来进行代码管理。还有很多--象很多网站一样,从头到脚都是开源软件。

 正是使用着开源的LAMP(Linux、 Apache、 MySQL、 PHP)技术的facebook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而“创新”则再次向我们诠释了其无穷的魅力。2007年5月24日,facebook宣布提供Applications功能,依附于此功能,专门推出了相应的API接口、Facebook标识语言、Facebook数据库查询语言FQL等等。法国grenoble大学的Jean-Marie Favre利用UML给出了facebook的概念模型,如下图所示(来源于zh.wikipedia.org):

UML建模

 这个概念类图甚至可以作为当前全世界所有校园SNS网站的超集,俨然是一个完整而又缜密的软件工程,而且依然在不断扩大和补充。facebook全球网站排名第七,SNS类排名第二,但其在未来的竞争力却绝不会低于这个水平。

 在我国,互联网业历来就有克隆的说法,众多网站都拥有一个熟悉的界面,乍一看好像是一个妈生的似的。2005年12月,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的几名大学生“克隆”了facebook,推出了其中文版,名为“校内网”。这对几名学生而言,的确是实属不易的,校内网也开始迅速占领市场,并在同类网站中取得了较高的知名度。然而,“校内网”却似乎就此止步了,技术方面几乎没有推陈出新,甚至facebook随后的几个经典应用都没能“克隆”过来。

 当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校内网”不可能绝对“照搬”facebook。例如facebook中很有意思的功能Pokes(捅),这个功能主要目的是体现用户间的一种互动方式,我们会在网页上看到诸如“Michael‘捅’了Lily一下”这样看起来十分有趣的信息。然而,pokes同样在“性”方面有其特殊的意味,这就不免引起广大学生浓厚的兴趣,甚至以此为基础衍生出许许多多大型的内容较为“成人化”的群组等等。我们应该承认,这样的文化在中国可能还不能被广泛接受,校内网将类似于“捅”的功能改为“打招呼”这样较为传统的方式,尽管符合世俗的道德要求,但其真正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这说明“校内网”在中国化facebook的道路上还差的很远。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2006年10月,千橡互动集团收购校内网,并将其和自身的5Q校园网整合重新推出。关于“千橡互动集团”,我之前没有任何印象,后来在网上得知此公司在2004年3月并购了猫扑,并将自己毫无新意的产品通过猫扑推广,后来基本上就没了音讯。mop在当下网络环境中的口碑也是每况愈下,2005年收购网游魔兽世界知名门户wowar后,该网站便脱离了原本专业的轨道,逐渐沦为mop的一个游戏分区。后来进一步了解到,该公司同样受到了著名VC公司Accel Partners的投资,并靠着美元不断收购新兴网站。但正是由于这样一个擅长金融运作,毫无战略眼光的公司,却使得我国顶级娱乐互动社区的技术含量越来越低,凭借其不道德的投机行为,伤害着初具健康发展趋势的民族软件业。

 据传闻,有多家互联网应用巨头都曾对facebook表达了收购的意向,而Mark Zuckerberg始终希望能保持独立经营facebook。后来接受微软参股1.6%,或许同样表达了Zuckerberg本人对facebook的未来给予的厚望吧。

Comments

请还“愤青”真相

 当前时期的网络像是一个大染缸,越来越多的人搅在这个缸里。面对着五颜六色的观点和言论,相对闭塞多年的国人一时间却没能反应的过来,于是产生出一些既缺乏合理性、又令人颇感遗憾的“思想”出来。

 “愤青”,即“愤怒青年”,它是我国六、七十年代以来固有的词汇。部分西方人士并不能真正理解这种在特殊环境下产生的特殊汉语,将其解释为“四十多年前在欧美地区开始流行的‘左翼思潮’下出现的激进青年”。对国人自己来说,上世纪一项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即为“愤青”们的开始,多数是在面对理想现实间距大落差、渺茫的前途下出现的一种愤世嫉俗的人格。到了七十年代末以后,人们普遍开始接受自由主义思想,所谓的早期的“愤青”也就逐渐减少了。八九年后,西方开始对中国进行全方位的制裁行动,国内的经济却在改革中不断走强,国人尤其是青年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有人认为这种情绪在中国经历了世纪末的若干重大国际事件后变得愈为激烈。与此同时,似乎有一批人受到了忽略,他们普遍出生于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并经历了二十世纪后三十年的种种事件,且正在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

 我认为,从早期“愤青”的含义上来看,真正符合它所具备的所有条件的人群,正是这样的“中坚力量”。在任何一个时期,我们都会发现,真正实现自己少年时远大理想的人从来都是少数;而另外一大部分人虽然未能成为精英,但他对当前的生活还是比较满足或憧憬,这就构成了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诚然,在这一大部分人中,会有一些人抱有和他众多“前辈”同样的想法,于是就形成了“愤青”的先决条件。

 进入九十年代末,互联网发展开始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一直持续到今天。人们对网络的认识也越加深入了。在中国,最早引入电子公告(BBS)概念的是普通高校,此时的高校学生已经以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出生为主,他们接受的成人教育,也基本上都是八九年以后的事了。后来BBS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几万人到几十万人的大型虚拟社区开始形成。学生和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两代人第一次在网络上拥有了交流的论坛。但可以预见的是,绝大多数上网者并未看中网络海纳百川的特性,却对匿名体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涉世不深的学生面对未来可想而知的巨大压力,急需一个发泄内心的平台,这对已经在面对压力的上班一族来说,是过分幼稚、不切实际的举动,于是加入了论战。两方的言论不能谓之无谓,至少这是供双方互相减压、促进交流的一个良好手段。但随后没多久,“愤青”一词就被人旧事重提了。

 遗憾的是,当前网络中,但凡稍有“民族主义”或有“极端民族主义”的倾向,则立即被扣以“愤青”的帽子。“愤青”被狭隘地理解成了“民族主义者”,而上文已经提到,八九年以来接受成人教育的青年学生,很多人是在民族主义较为强烈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这也就使得现在所谓的“愤青”有了许许多多“实例”。早出生十年的上一代人似乎又不能容忍这样的“无知”,便开始对“愤青”们加以批判,这种批判随着这一代人成为“社会中坚”而逐渐成为主流。

 下面指出这种批判所本身就含有的逻辑错误。

 大多数批判都认为当代“愤青”是非理性的举动,是极端民族主义的代表,是绝对“贬义”的称谓:其实不然,民族主义从来都存在于每个民族之中,尤其是越为强势的民族,那么它所拥有的民族主义者就越为激烈,这恰是历史千百年来塑造的无数个民族英雄的原形之一。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民族英雄在历史上更是屡见不鲜。但当前国际化的环境下,“极端民族主义”可能并不利于民族间交流与合作的开展,但我实在难以相信,只是在网络上发表一些过激言辞以供发泄,现实中仍不得不努力学习的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极端民族主义”。近年来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学生接触西方思想文化的机会与日俱增,这固然是西方对华政策的一个方面,但多数国人也都基本上认同这样的认识是有助于我国经济文化的持续性发展的。更何况“民族主义”在是否“误国误民”的问题上,自古以来中外也都是争论不休。另外我最近发现,很多学生站在了所谓“中立”的立场上,即不承认自己和这些“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一样皆为“愤青”,但若去细问自己真正的观点和想法时,他们却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完全被网络舆论挟持住了。反到是到处称人为“愤青”者,除了犯国人随意互相戴高帽的劣习之外,却实在无法掩饰住自己内心所蕴藏的压力和迷茫。

 恐怕这才是“愤青”的本意吧。

Comments

大老龟

[00:16.30]大老龟,我们的大老龟 [00:23.73]想念你 [00:27.68]我们想念你 [00:37.27]抬起头,望天空 [00:47.70]天空就是你的胸膛 [00:54.90]低下头 [00:58.54]望大地 [01:02.67]大地就是你的背 [01:10.65]你可知道 [01:15.54]我们就在你支撑的天地里 [01:23.60]你可听见 [01:25.39]我们在呼唤你 [01:29.30]我们在呼唤你 [01:52.59]大老龟,我们的大老龟 [02:00.57]想念你 [02:03.83]我们想念你 [02:08.01]抬起头,望天空 [02:15.99]天空就是你的胸膛 [02:23.45]低下头 [02:26.90]望大地 [02:30.81]大地就是你的背 [02:39.07]你可知道 [02:42.56]我们就在你支撑的天地里 [02:50.17]你可听见 [02:53.90]我们在呼唤你 [02:57.73]我们在呼唤你 [03:05.73]大老龟,我们的大老龟 [03:15.87]大老龟,我们的大老龟

准备期中~~~5月中旬恢复更新

Comments

写在奥运之前

 2001年7月13日晚,我们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见证了北京成功申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一刻。作为一个中国人,理应为国家在这项国际性活动中所取得的荣誉而感到自豪。七年来,几乎所有人都在热烈企盼着盛会在家门口开幕。 现在,它就要来了。

 但是,除了这份珍贵的国家荣誉和日愈高涨的民族自豪感以外,我们还会获得什么东西呢?

 奥林匹克运动会有着一百多年的悠长历史,从前28届的盛况来看,其所具有的深远影响力,绝非17天赛程可以完全表达出来的,纵使是它的100倍亦同样如此。我对奥运会历史并无太多研究,但对上世纪两个亚洲近邻所举办的盛会略微了解一些。

 1964年10月10日-24日,第1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日本东京举行,这是奥运会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战败后的日本经济曾一度萧条,此现象在50年代开始有所好转。开幕式上,与广岛被原子弹袭击日同天出生的坂井义手持火炬点燃象征和平的圣火,日本的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正是这次非同一般的奥运会的举办,日本经济持续腾飞,并在60年代末期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1988年9月17日,第24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韩国汉城(首尔)举办,这也是20世纪两个在亚洲国家举办的奥运会之一。韩国经济已在30多年的重建中恢复过来并持续走强,这次奥运会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其经济意义。由于战后韩国一直是由军政府进行独裁统治,这逐渐引起越来越多具有民主进步思想的民众不满。1980年5月,韩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光州事件”,首次向外界表达了民众对民主自由的呼声。随后的1981年,汉城取得奥运会主办权,进步思想随着奥运会的逐渐临近而迅速传播开来。1987年6月,由反对党组织的民主改宪运动达到高潮,百万人在汉城举行游行示威活动,当局被迫接受宪改方案,并随后建立的全国性普选机制,民主政治自此在韩国根深蒂固起来。

 可见,申办奥运会不仅仅是为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在具有强大国家凝聚力的基础上,我们更需要的是向世界展现出自己民族最精彩的一面;同样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历史,提升每一个国人的基本品格,进而上升为提高我们国家的国格,这是为了赢得尊重,更是为了民族复兴、国家崛起。

 进入2008年,国内的局势和世界范围的舆论使我们不免又担忧起来,这是在临近奥运的时候。其中影响较大、极具针对性的,恐怕就是三月份来愈演愈烈的“藏独问题”了。关于西藏历史,我曾经有过研究,现在兴趣已经不大了。原本无意再作说明,而近期盲目的国人愈多,我也就按捺不住了。下面仅就几个关键词作一些说明。

 西藏问题  西藏位于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区。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27年,藏人聂赤赞布成为西藏地区的统治者,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吐蕃王朝。该国王室历来与中国内地保持联系,包括公元640年,第33任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唐文成公主事件:佛教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西藏地区,并广为传播的。公元841年,末代赞普朗达玛下令禁止佛教,数年后被僧人刺杀,自此西藏陷入分裂和战乱。北宋时期,中央曾授予西藏地区最大的部落首领相应的官职,联合防止西夏入侵。13世纪,大蒙古国开始兴起,蒙古人开始和藏人进行初步接触,此时西藏已经历了多个教派统治。1264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并任命了主管西藏大部分地区军政的官员。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此时大蒙古国分裂为元朝和四大汗国。1279年元朝灭南宋而统一中国。1368年,农民起义爆发并迅速消灭了元,建立明朝。次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人赴藏,安抚各教派首领,并提出藏人继续实行自治权,但须明政府重新任命并颁发新印。1372年,西藏地区教派领袖正式归顺明朝,并且接受了明朝中央的分封。

 1716年,准葛尔军入侵西藏。西藏随后向已为清朝统治的中央政府求援。1724年清军击溃准葛尔,并于1750年设立了驻藏大臣制度。1793年清政府出兵击退入侵的尼泊尔军队,并使驻藏大臣的权力得到进一步提升。19世纪,英国开始建立殖民统治,并吞并了印度。1888年,英军藉此为跳板入侵西藏,尽管藏民进行了抵抗斗争,但终因实力差距悬殊失利,1903年拉萨沦陷。辛亥革命发生后,英军欲以此为契机向东侵略,与西藏地方政府策划将西藏分裂出去。1914年3月24日,英印外务大臣麦克马洪威胁利诱西藏地方政府领导人签署了印藏东部边界的协议,侵吞中国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后来成为著名的“麦克马洪线”问题,且至今悬而未决。此后西藏地区更加陷入了内部的利益争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多次表达了要解放西藏的意愿。1950年10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向西藏地区开进,西藏地区政教领导人达赖喇嘛和西藏政府代表团在北京与中央政府进行了和平谈判。1951年5月23日,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五人代表团与中央政府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自此和平解放。

 但是在1958年开始,中央政府在西藏进行废除旧农奴制的政治运动。很快运动动摇了以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地区农奴主的利益,并在一些地区引发激烈冲突。1959年武装冲突扩展至拉萨,人民解放军为维护主权完整,对武装冲突进行了镇压。达赖喇嘛于同年逃亡印度并组建西藏流亡政府。事实上,多项证据已经显示,1959年的西藏武装冲突幕后有美国的全面支持。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西藏地区经济开始逐渐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同时其旅游业也蓬勃发展起来。但从80年代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欲参照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模式,将中国巴尔干化。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媒体做出了大量歪曲事实的报道,借以煽动中国国内各民族矛盾,尤其是藏汉及藏族与其它各民族之间的矛盾。1989年3月拉萨发生严重骚乱,最终导致了流血事件。2008年3月,拉萨再次发生了严重的藏独分子骚乱。

 达赖喇嘛 藏传佛教起源于唐时期,经过一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四大派系,为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和格鲁派(黄教)。其中格鲁派起源最晚,但在近代影响颇大。格鲁派历史上存在四大活佛转世体系,包括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章嘉呼图克图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其中前两位活佛主要生活在西藏地区,并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两大宗教领袖,由于西藏自古政教合一的传统,达赖喇嘛也曾经是西藏地区的政治领袖。我们现在广泛称谓的达赖喇嘛为第十四世—丹增嘉措。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在1940年2月22日在布达拉宫坐床,随后亲政。十四世达赖在1951年与中央政府正式达成协议并宣布和平解放西藏,曾当选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并于1959年流亡印度。达赖流亡后以印度达兰萨拉为基地,组建西藏流亡政府,进行分裂西藏的活动。近年来达赖曾多次表达自己放弃“藏独”立场,但几次发生在西藏地区的骚乱显示有达赖集团参与策划。出于政治原因,达赖喇嘛曾在198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中法关系 法国是欧洲大陆上的主要国家之一。中华民族和法兰西民族之间的交流起于清早期,1685年由路易十四所排出的第一个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团抵达中国。近代中法关系主要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的,战争以清政府与英法之间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天津条约》而结束。1881年,为了扩大自己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统治,并准备与列强瓜分中国,法国方面开始进攻驻扎在越南的清政府军队,中法战争爆发。战争最后虽然双方均不占优势,但无能的清政府依然签订了不利于己的《中法新约》。1900年,以剿灭义和团运动为由,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与十一个国家(包括法国)签署了《辛丑条约》,共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二战结束后,夏尔.戴高乐将军建立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并在1958年改宪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也就是现在的法兰西共和国。戴高乐将军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促使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并于1964年1月27日在西方国家中率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21世纪初,中法两国为了纪念建交40周年,并进一步加深各领域合作交流,分别在两国举办了中法文化年大型文化交流活动,预计藉此两国将开展更进一步的合作。

 未来展望 通过对历史的深究和探访,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当前我们处于一个特殊的国际环境中,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都遭受了重大考验,但我们应当相信,在不断提升的民族品格和人文素养中,中国人必将赢得世界的尊重。

 

Comments

東京ラブストーリーの第十七個命日

 一年多前,我曾怀着鄙夷的心态去学习“倭语”。虽然直到现在我学习它的总课时还没超过两个月,但我决定称其为“日语”的时间据此也已一年有余了,尽管无论如何这也不像是所谓的尊敬的说法。

 记得我们第一节课的时候,工大日语专业毕业的老师就问我们为何要学习日语。说实话,我参加类似成人社会的培训并不多,同学们也并非都是学生,因而回答也是五花八门。我旁边的哥们说他喜欢日剧,故学之。我在一边琢磨着:“日剧”平时情节倒也单调,几个常用的口语恐怕自己母语都认不全的人也能学上两句了。谁知这一琢磨便跳了过去,我也就不清楚自己为何坐在此处了。

 另一方面,自从我坐在电脑前就基本上与电视决裂。多年来未能完整看过剧集,直到最后,连新闻报道都完全倚仗互联网。对我来说,二十年来所拥有的娱乐活动基本上就与电子产品有关,电脑游戏占据了一大部。用一句时令话说,我也算是季节性“宅男”快了。至于音像制品,除了一些广为人知的动漫以外,其它的就不甚了解。后来我又通过那“哥们”了解了些情况,得知他是地道的日剧迷,几乎差点就好言相劝之。在我看来,过度迷恋那种较为“畸形”的电视剧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所以我也是敬其而远之的。

 我开始决定鉴赏网络上传播形形色色的音像制品还只是在不久以前,当然这并不包括更早就已经赏玩过的,其实那些东西也并不存在什么可引起争议的地方。事实上就放在两三年以前,我还对这些所谓散发着“西方自由主义气息”的内容有些抵触,在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道路上,我们只需要唯物辩证法就足矣。后来慢慢发现,意识形态使得我们无法对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缺少了独立思考我们也就无可奈何。于是我试图解放思想,乃至更进一步解放思想。

 我可以对一部刚刚欣赏完毕的东瀛剧集作出一些自己的评析。去欣赏的缘由成了很难解释清楚的话题,但我可以确定的是我下决心把它下载下来只是因为它只有十一集大小。尽管如此,这仍对我小小的160g硬盘产生了很大压力(这个原因在上一段第一句话)。

   剧集的名称叫做《東京ラブストーリー》。我用日语是因为这是它的本名,我们应当给予其尊重。此外,剧中细节处理方面十分到位,这也完全与“本剧凭借描写细腻著称”相吻合,这要归功于脚本制作,确实是有一定功力的。具体镜头分析我在网络上也看到一些,再结合到读者自己的观点,应当是足够应付的了。因此今天不谈细节。

 我试图从婚姻家庭学的观点解释这个问题,发现有点“神经”。因为リカ(请允许我这样称呼)在现实情况中是不存在的,她有点像是成人童话里的人物。退一步讲“她”即使真正存在,但毕竟ながお完治和関口里美都是凡人,产生与结局不一致的概率也将非常低。在这一点上脚本的思维是成熟的,但它却在实际情况中向人暗示着另一方面。众所周知,大部分的观众对这样的结局是比较惋惜的,这是因为,在十一集的剧情中,基本上90%以上都是在讲リカ和完治的故事。而对五年以前、完治和里美之间的笔墨却着落不多,有的也是以回忆性谈话为主,而类似的谈话又基本上都是和リカ分不开。这也就不难解释脚本在这类问题上的导向性了。但如果我站在执笔人的立场上,也会毫不犹豫地偏向(此处省略若干形容词)的リカ了吧?毕竟这只是一部电视剧。

 从剧中我们同样可以明确,完治对里美的感情起源于高中时代,而此时距离他们毕业分别亦有五年。以完治的个性来看,八年时间几乎不会冲淡这份情感。那么完治、三上和里美之间所建立的深厚感情基础,到成年后完治和里美走入婚礼殿堂,这不能不说是顺利成章的。只不过,即使在现实中,这种情况也无异于凤毛麟角,堪称几十年一遇了也说不定。 

 因而无论从何种角度,无论是剧中四角关系到后期的三角关系,都不能明确给观众一个可靠的方向。我想说脚本实在有点YY的意思,但最后竟形成了一个不悲不喜而又十分合理的结局,又不能不使人敬佩之。

 总而言之,本剧其实对我们所有人都留下了一个莫大的遗憾,这种遗憾恐怕是每个人都逃脱不掉的,那就是我们几乎不会拥有一个ラブストーリー,和它发生在東京一样,令人痛苦而幸福。

 题解:命日,中文作“忌日”。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