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t来了!
我们将把Qt(官方发音/kjuːt/,也有读作(/ˈkjuːti/)应用程序框架编程作为一个新的技术类固定专题。Qt是易于学习的,但却很难精通,大概主要是因为她把标准C++作为宿主语言的原因,不过这也恰恰成就了Qt不可阻挡的发展势头。
历史
1991年,挪威人Haavard Nord和Eirik Chambe-Eng设想开发一个跨平台的应用程序框架,从而方便程序员开发出能够同时运行在不同平台环境下的应用程序。仅三年时间梦想即成为现实,两人合作成立了Quasar Technologies公司专注于跨平台应用程序框架开发,这家公司也就是后来的Trolltech奇趣科技的前身。而对于Trolltech,除了旗下Qt框架和一整套嵌入式Linux开发平台Qtopia之外,著名的Linux桌面环境KDE就是基于Qt开发的。
2008年6月,芬兰手机厂商Nokia收购了Trolltech,其主要目的是将Qt框架技术与自身Symbian平台紧密整合。目前基于Qt的Nokia Qt SDK也已于早前正式发布。
如果说在移动平台领域S60似乎是岌岌可危的话,Qt未受丝毫影响,如AutoDesk计算机辅助设计系列软件、Google Earth、Adobe Photoshop Album甚至欧洲航天局、Skype等都使用了基于Qt的应用程序框架。
设立专题的原因
我们通常采用windows 7和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 ult作为主要开发环境,同时采用opensuse或其它Linux发行版作为测试环境,时间充足的话,也可能会尝试基于Nokia Qt SDK的移动设备软件开发。实际上,Qt大有作为的还是Linux及其嵌入式领域,而我们还是主要关注有关基于Qt的win32桌面软件,但并不表示我们将其视作MFC等类似这些经典框架的替代品,实际上通过早期了解后,我们发现Qt有她所擅长且表现出色的领域,但也并非全能。
开发平台的选择
上文指出我们将主要关注Qt在Windows系列平台上的表现,那么采用Microsoft主打的最新IDE及其编译程序是有必要的。至于一些其它方法,例如构建MinGW编译环境,就显得过于简略而给人一种直奔结果的感觉。当然我们可以将MinGW设置为Qt creator这种跨平台IDE的主编译环境,甚至可以在Qt creator中设置MSVC为主编译环境。类似这种组合可能比VS+Qt这种“重量级”组合轻巧的多,对开发过程而言也注定方便的多。然而我们还是建议选择自己喜爱的环境来工作,这不仅仅能保证基本的编码效率,更重要的是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来面对复杂问题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