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icon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其未来展望
“loli”(亦作“萝莉”)一词成为当前一段时期我国网络文化中的流行元素。据悉,近日登载在成都商报上的一篇文章—《涉黄文章被指系高考满分作文引发争议》,首次将loli文化通过纸媒形式进行了报道,并且经过多家新闻网站转载,逐渐在网民中引发了一系列讨论。文章还引用成都某高级中学一线教师的评论,并在当地教育界得到了广泛共鸣。以下是评论原文:
现在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的确很大,但也不用将网络文化视为洪水猛兽,关键是疏通和引导。她认为应该提倡清新纯正的文风,但也不完全拒绝个性化和青春特征的表达。如果为了扮酷和追求时尚和颓废,而堆砌起网络元素,那纯粹就是垃圾,要摒弃。
如果单就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来说,此言论自然是较为中肯的。相较于此而言,前段时间争议较大的“火星文”、备受色情信息困扰的某“流行休闲网游”此类,则可以称得上“垃圾”的代名词,大可以摒弃之。然而,在面对loli文化是否应该单纯归于网络,亦或者是为了扮酷或者追求时尚和颓废的问题上,我们还是需要再三考量的。
成都商报这篇文章源起于天涯社区的一篇网友发帖,此帖经由众多大型论坛转载后进入了记者视野,并最终得以刊发。“行走在消逝中”本身为200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在此不作讨论。
在中国,loli文化源于动漫。国内动漫文化深受邻国日本的影响,而日本关于loli的解释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小说家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的长篇小说《lolita》,事实上,现今对loli的描述已与50年前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完全由日本动漫发展而来的。
人们普遍认为,loli主要是指年龄8-15岁左右,长相可爱柔弱,性格天真无邪、开朗活泼的小女孩。这一形象的首次亮相是在1995年,日本GAINAX公司制作的26话动画片《新世纪evangleion》(国内译《新世纪福音战士》),片中零号机驾驶者、第一适格者—绫波丽。尽管制作方并未刻意向大众推崇loli形象的角色,但明显,几代动漫迷们依然把绫波丽尊为心目中最重要的地位。为迎合广大动漫迷的口味,日本动漫界掀起了一场loli热潮,无数不同风格,但都内涵loli情结的角色横空出世,吸引了大批眼球。具有loli情结的人开始自称ロリコン(音译“lolicon”,亦作“萝莉控”)。
可以说,日本的loli文化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兴起了。而它传播到中国却是最近几年的事,这主要是由于当初社会普遍对日本动漫文化持有厌恶,近年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动漫得以凭借非主流的渠道与中国青少年见面。我起初认为,在过去时期一味封堵而不加引导,是当前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一些消极的新鲜事物缺乏免疫力的重要原因。现在看来,一味封堵固然不对,如何引导确实是一大难题,但却不容回避。
日本人通常把痴迷动漫、电脑游戏的男性称为お宅/オタク(译为“御宅男”),后来,国人通过音译,以及其字面意思的理解把国内此类男性称为“宅男”(女性相应为“腐女”)。正是这些宅男腐女们,使得国内lolicon有了诞生的温床,成为当前loli文化的源头。
如此一来,人们通常会按此将loli文化纳入“垃圾”的行列。此举看似缺乏理性,但少有能找出理由的人来,保守的人自然是一味地意淫其可能引发的社会危机,以至于自恃专家、招摇撞骗,而激进的人不免又要归罪于教育失败的借口,怨天尤人一番。那么,lolicon现象所蕴藏的现实意义又如何体现?
下面来看一则新闻:
据新华社电 日前出炉的《当代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中国当代青年未婚比例越来越高。报告引起相关媒体纷纷关注,称“中国光棍越来越多”。
这项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利用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的基本状况和时代特征。
报告数据显示,1995年,中国15—29岁青年未婚人口比例为51.54%,15-35岁青年未婚人口比例为38.23%;2005年的相应数据则分别上升为65.89%、45.71%。青年未婚比例越来越高。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性别比的连续失调超出正常,未婚青年增多已经构成了威胁国家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和谐的一个弊病。
如果说性别比例失调是当前我国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那么lolicon们已经向我们提交了一张未来社会发展的蓝图。
有专家指出,适龄未婚男性增多,可能导致该部分男性降低择偶的年龄限制。此降低程度可能是2-3年,亦可能是5-7年甚至更长。尽管此话题可能引起争议,但却是必须面对的事实。据非权威统计,lolicon的主流年龄段在19-23周岁(~60%),其次是24-28周岁(~30%),我本人对此调查结果持怀疑态度,但可以预见lolicon主要是适婚男青年,或者是即将适婚的男青年。更有一种倾向,其年龄下限趋势可能将是17周岁左右,主要原因被认为是:
1、一般低于17周岁的青少年并不具备成人的思维能力,因而可能无法接近该问题的实质。这里仅仅是指loli文化所内涵的社会影响,无任何其他方面的贬低之意。
2、低于17周岁的青少年可能会心存表面上的loli情结,但由于其不符合年龄差距过大的条件,所以不能被认为是lolicon。尽管人们公认的loli年龄为8-15岁,但这基本上是以loli自身的心理年龄而定的。即使是最初的《lolita》一书也认为loli年龄应在12-15岁左右较为合适。
那么,loli文化就恰与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种特殊现象相适应了。有报道指出,至少20年内,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仍然不会有太大改观。那么可以想见40年、50年后的社会状况呢?
尽管当前loli主要被指为青春期少女,但并不能排除其含义在今后发生演变的可能,我认为这恰好就是引导的一个方向。要说的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限制很多,如何突破也是一个难题,这自然是社会学家应当去思考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成功地对lolicon进行适度宣传及正确导向,那么将有可能使性别比例失调的难题迎刃而解,甚至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与新锐理念的深度撞击所引发的一系列课题。
东坡曾诗曰:
十八新娘八十郎,
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
一树梨花压海棠。
今人当不必如此夸张,但理解下古人的浪漫情怀还是有些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