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秋雨、毕业、软件测试、痛苦根源、《金刚经》和妄念的一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趁着雨天赶上了入夜前的最后一班校车,结果遇到喜闻乐见的大堵车,折腾回家天已全黑。待饭毕,终于不愿去碰什么C++、数据结构与算法的书——最近整天泡在图书馆里读各种经典,恨不能把本科和研究生几年来西大欠我的一座图书馆一下子搬走。结局是书读了不少,却毫无长进:恐怕是因为我这种随众的心态,毕竟眼见人人都揣着本面试宝典之类的畅销书,再淡定也终不能自持了。但这真称得上是所谓的奋斗么?却未必尽然。
现在回头看一眼前一篇文章的日期:写于大约一个半月之前。在那又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始终以为未来将在那之后笃定,我甚至认为自己将与心仪的导师和朝气蓬勃的团队会面,大家相谈甚欢,以至于令我觉得能够在自己钟爱的领域大干十年,人生便没有遗憾了。然而当青岛会议结束后,却发现情况和当初预想的完全不同:首先,如果稍了解国内的科研现状,你会发现好的导师和团队真是凤毛菱角,即便遇到了,准入门槛也极高,甚至不完全取决于主观因素,有时真得称得上是可遇而不可求;其次,我发现自己现有的心智模式中可能缺少非常重要的一块,尽管多年来不时遇到好心人提醒,却很少真的思考这个问题。换言之,如果我选择并得以“再干十年”,难道就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么?
这是一个矛盾,而且以我仅有的经验而言根本无法解决之,也无法获得能够真正说服自己的第三方的帮助。再加上七八月份的火气:令我不得不选择逃离,去到一个能够给自己降温的圣地,也是为了给自己留一点时间:我明智地选择了一人出发,在青藏高原起伏的草场上,试图短暂忘却平均海拔4000米下的一切,而有时候,甚至真的已经感到有些“乐不思蜀”了。有意思的是,等我回到家,发现命运已经把自己落下了一截。
我不知道它是如何发生,实话说也不想知道。大概是因为我有一种固有的计算思维,在提前制定测试用例时,我会像是强迫症似地列举出每条分支和可能性,然后从自己的角度做出对结果的评估。也就是说,我已经意识到这会是结局之一,的确就不很讶异了。但这种所谓的“淡定”存在明显的缺陷,即如果我们只一味做黑盒测试,无法真正从编码的角度去解释问题的原因,那么作为此生唯一的程序员,怎么保证自己能谱下一首生命之歌呢?然而关于这个问题,我至今没有想太明白。
后来有机会和朋友讨论这件事,还是不到两周前的事。谁知道大家听了都很不屑:“这简直太显而易见了吧?”我很惊奇他们是如何熟练掌握这种技能的,更有可能是道听途说吧?但如今世界的规则不就是由道听途说演变而来的么?唯一能确定的,就这是一切都没有超出合理的范围之外,如果连这些都不合理,那人类恐怕早都灭亡了也说不定。
于是我觉得自己又面临着一次需求跟踪与评估,值变了,维度却没变,复杂度依然毫无降低。唯一能做的,就是像众人一样,去啃那些本不值得在此时去啃的书。也就是说,虽然自己的算法bug了,换成朴素的一样好用,当然前提是你不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狂热份子。我显然在这又悲剧了一把。
所以好不容易回趟家,绵绵秋雨,好时节当然不能全浪费了,便去读大乘经典。本文开头的《金刚经》第二十二分,大意为“须菩提问佛说:世尊,佛所得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也就是什么也没得到吗?佛回答道:正是这样,正是这样!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所得,(须菩提)一点法都没得到,只是说我成就了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另文中的名词可参见关于心经的注,在此就不讨论佛学。南怀瑾亦有关于本品的偈颂:“多年行脚觅归途,入室知为道路愚。检点旧时新衣钵,了无一物可提扶。”或许可当做送给自己的安慰作?仔细想了下,自己恐怕永远也到不了那个境界……
尽管我崇尚绝对自由,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自由,我就不再是我。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未来我选择妥协,用自己的自由去换取世界观,我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我,一个背叛了原始的我的我,到那时,我该怎么看待自己?我只能确定,本文完成后还剩了一摞的书等着我去啃。至少通过这种方法,我就有机会去变成一个不一样的我,然后告诉原始的我:原来我是这样的我!
最后,如果读者您完全看懂了本文,那么也请尽量告诉我,让我能够佩服一下自己 ,谢谢。